雖說云計算、邊緣計算現在真的很火,但還是很多人不清楚云計算、邊緣計算、霧計算這幾者之間有什么區別,當然,這也是很多人會搞混的事情。
雖說云計算聚焦數據中心,邊緣計算分散在邊緣,但這幾個概念并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這三兄弟之間的關系:
云計算
云計算是一種利用互聯網實現隨時隨地、按需、便捷地使用共享計算設施、存儲設備、應用程序等資源的計算模式。云計算系統由云平臺、云存儲、云終端、云安全四個基本部分組成。云平臺作為提供云計算服務的基礎,管理著數量巨大的CPU、存儲器、交換機等大量硬件資源,以虛擬化的技術來整合一個數據中心或多個數據中心的資源,屏蔽不同底層設備的差異性,以一種透明的方式向用戶提供計算環境、開發平臺、軟件應用等在內的多種服務。通常情況下,云平臺從用戶的角度可分為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公有云:第三方提供商為用戶提供服務的云平臺,用戶可通過互聯網訪問公有云。私有云:為一個用戶單獨使用而組建的,對數據存儲量、處理量、安全性要求高。混合云:是結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優點而組建的。再者,通過從提供服務的層次可分為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Saas)。
邊緣計算
邊緣計算指在靠近物或數據源頭的網絡邊緣側,融合網絡、計算、存儲、應用核心能力的開放平臺,就近提供邊緣智能服務,滿足行業數字化在敏捷連接、實時業務、數據優化、應用智能、安全與隱私保護等方面的關鍵需求。
霧計算
相比于云計算的高高在上和遙不可及,霧計算更為貼近地面,就在你我身邊。我們知道,將數據從云端導入和導出實際上比人們想象的要更為復雜,由于接入設備越來越多,在傳輸數據、獲取信息時,帶寬就顯得不夠用了,這就為霧計算的產生提供了空間。霧計算的概念在2011年被人提出,并非是些性能強大的服務器,而是由性能較弱、更為分散的各種功能計算機組成,滲入電器、工廠、汽車、街燈及人們生活中的各種物品。霧計算是介于云計算和個人計算之間的,是半虛擬化的服務計算架構模型,強調數量,不管單個計算節點能力多么弱都要發揮作用。霧計算有幾個明顯特征:低延時、位置感知、廣泛的地理分布、適應移動性的應用,支持更多的邊緣節點。這些特征使得移動業務部署更加方便,滿足更廣泛的節點接入。與云計算相比,霧計算所采用的架構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網絡邊緣。霧計算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像云計算那樣將它們幾乎全部保存在云中。數據的存儲及處理更依賴本地設備,而非服務器。所以,云計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計算,而霧計算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計算,符合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征。
到這里,您是否覺得邊緣計算和霧計算有些相似呢?一般而言,霧計算和邊緣計算的區別在于,霧計算更具有層次性和平坦的架構,其中幾個層次形成網絡,而邊緣計算依賴于不構成網絡的單獨節點。霧計算在節點之間具有廣泛的對等互連能力,邊緣計算在孤島中運行其節點,需要通過云實現對等流量傳輸。那么,邊緣計算和云計算又有何區別?這兩者都是處理大數據的計算運行方式。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數據不用再傳到遙遠的云端,在邊緣側就能解決,更適合實時的數據分析和智能化處理,也更加高效而且安全。如果說物聯網的核心是讓每個物體智能連接、運行,那么邊緣計算就是通過數據分析處理,實現物與物之間傳感、交互和控制。“邊緣計算”作為一種將計算、網絡、存儲能力從云延伸到物聯網網絡邊緣的架構,遵循“業務應用在邊緣,管理在云端”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