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通常指的是城市自有系統或設備,運用信息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行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信息,從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實現城市智慧化管理和運行。
一、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2008年,作為現代化城市運行和治理的新模式和新理念,”智慧城市”概念被提出。2013年,我國設立第一批智慧城市試點,到目前,在云服務、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中國成為世界智慧城市數量最多的國家。截止到去年,智慧城市試點總城市已超過600個,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經濟帶、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等。
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經逐漸形成圍繞以人為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設生態,智慧交通及智慧社區等領域的成果尤為突出。就市場規模而言,從2018年我國7.9萬億元的智慧城市市場規模,到2022年將達到25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3.38%。
智慧城市作為信息技術的深度拓展和集成應用,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突破的重要方向之一。
二、智慧城市發展面臨的難題
安全問題
智慧城市運行中,一方面進行數據采集處理的智能終端設備長期暴露在公共區域,受到網絡攻擊的風險急劇增加;另一方面采集到的匯總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時,也面臨著數據泄露及黑客攻擊的風險。
數據孤島問題
部分地區智慧城市建設往往缺少科學系統的規劃設計,導致項目之間缺乏有機聯系,在通信方面存在數據結構與流通接口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嚴重不足等諸多問題,導致信息孤島現象的出現。
數據流通問題
數據流通流程復雜。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體系中,數據的流通方向是自下而上的系統架構進行流通。所采集數據需要經過多層的流通處理,再經中心化的決策分析做出響應,從而大大降低了系統處理效率。
三、基于區塊鏈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數據獲取
區塊鏈可以利用加密技術,哈希算法,零知識證明,時間戳等技術實現數據確權和數據定價。有數據資源的人可以在有償的基礎上,通過點對點加密傳輸的方式自發地向區塊鏈貢獻自己的數據,并可以通過有償的方式授權他人使用自己的數據,最終把城市內各個要素的必要信息以數據的形式采集并存儲下來。
數據的共享
區塊鏈的開源代碼,分布式記賬和存儲特性保證了數據的公開透明,任何人都可以在區塊鏈瀏覽器上查看交易的相關數據,同時跨鏈功能實現了不同區塊鏈之間數據的互通和共享,解決了互聯網模式下的數據孤島問題。一方面為智慧城市系統中不同設備間分散的城市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提供操作空間,另一方面對智能分析處理過的數據進行及時共享。
社會協同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激勵機制等可以在實現不同角色利益訴求的基礎上實現廣泛的社會協同,提高整個社會的網絡價值。在智慧城市的應用上,可以便于社會多個參與主體進行分工協同合作,最終實現對城市的智能化管理。